【健康醫療網/記者賴欣平、蔡誠報導】許多大腸直腸癌患者,在確診當下第一時間最擔心的就是「是否需置換『人工肛門』」,獨居的八旬陳伯伯(化名)就是這樣一個例子。而他也因排斥人工肛門,不願進行手術切除腫瘤。隨著病情發展,腫瘤持續擴大,同時也侵犯到神經,讓他不僅感到疼痛不已,也因持續產生強烈便意感,頻繁如廁、不敢外出,生活大受影響。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資深主治醫師楊靖國表示,因低位直腸癌手術需於狹小的骨盆腔內進行,過去受限於手術器械與技術,「只要腫瘤距離肛門五公分內,皆須施以肛門直腸全切除術」,所幸近年來醫療發展快速進步,需要做到永久性人工肛門的機會可說是「大幅降低」。
改善空間狹窄困境 達文西提供醫師良好手術條件
大腸直腸癌手術可分為傳統開腹手術及微創手術,楊靖國醫師說明,傳統開腹手術顧名思義即需在腹部劃出一大傷口,再直接針對腫瘤部位進行切除;而微創手術又可分為「腹腔鏡」及「達文西機械手臂」兩種。
楊靖國醫師形容,腹腔鏡就像幾根長長的筷子,前端帶有微型鏡頭,藉由在患者腹部打幾個小洞,伸進器械後再進行手術,傷口較傳統開腹手術來的小;而達文西機械手臂,可說是「進階版的腹腔鏡」,由醫師遠端操控機械手臂,一樣透過幾個小傷口伸入器械,在患者體內進行手術。好處在於達文西機械手臂「擁有540度的轉動角度」,可讓醫師更靈活、精細的進行腫瘤剝離、止血,也可減少周邊神經受損的機會,讓泌尿或性功能不致受影響。
▲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資深主治醫師楊靖國
手術切割、接合越精確 更能提升患者術後生活品質
事實上,手術除了確實切除腫瘤之外,術後是否能確保腸道吻合也相當重要。何謂腸道吻合?臺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陳明正醫師說明,在進行低位直腸癌之全直腸手術切除後,需將大腸與肛門縫合連接。然而,在微創手術出現前,因骨盆腔手術空間實在過於狹窄,醫師手術視野不佳,術後產生吻合滲漏、感染等併發症的機率超過一成。即便三個月後腸道與肛門吻合處癒合,還是會呈現「吻合狹窄」的現象,導致患者無法順暢排便,總是要用力到大汗淋漓才能「擠出一點點」。
對此,陳明正醫師指出,達文西機械手臂又比手持的腹腔鏡表現更佳,由於醫師在骨盆腔深處操作腹腔鏡時,較難以施力,可能會產生晃動的現象,對於手術進行來說仍有缺陷;而達文西機械手臂不會產生晃動,且前端鏡頭擁有10倍的放大視野,可讓醫師在手術時,進行更完美的切割與接合,更能降低術後產生吻合滲漏及吻合狹窄的發生機率,也意味著患者的術後生活品質能隨之提升。
▲臺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明正
預防勝於治療 醫籲定期進行大腸癌篩檢
要降低永久性人工肛門的使用率,除了仰賴手術器械的進步外,陳明正醫師強調,最理想狀態還是在腫瘤仍是良性的時候及早切除。以大腸直腸癌來說,「於癌症第一期介入,不需化療,五年存活率也高達95-98%;第二期介入,五年存活率也有八成以上;如果來到第三期,即使接受化療,最好的五年存活率也僅六成上下」,因此,切勿等到症狀難以忍受時才就醫。
由於大腸癌多發生在 50 歲以後,目前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也有提供50-74歲族群,每兩年一次免費糞
【延伸閱讀】
資料來源:健康醫療網 https://www.healthnews.com.tw/readnews.php?id=55104
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! 更多健康資訊:健康醫療網https://www.healthnews.com.tw
留言列表